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蝙蝠與蝗蟲

同學,蝙蝠與蝗蟲相互消長的意義 「不可吃的……蝙蝠」(利未記11:13、19) 學生問道:「老師,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上帝創造了蝙蝠,卻叫人不要吃蝙蝠?這是不是為難人?」 上帝叫人不要吃蝙蝠,沒有為難人,是叫我們不要為難蝙蝠。 上帝的創造也不是都要給人吃,例如上帝創造太陽,祂沒有要人把太陽,當太陽餅,拿來吃。 讓我先介紹早期的「客家人」,有種很棒的知識,他們將蝙蝠當成祝福的象徵。有蝙蝠,就等於作物、果樹有豐收。甚至在房子的牆壁,畫上蝙蝠,當成期盼蒙福的記號。 蝙蝠,在世界六大洲都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夜間的天空,都有蝙蝠在飛。蝙蝠不怕冷熱,與牠們披著一身毛絨,可以隔熱有關。 普世昆蟲不能生長過多,蝙蝠是主要的調控者。會飛的昆蟲,例如蚊子、蚱蜢、蝗蟲、夜蛾、白蟻、螳螂、蟑螂等,蝙蝠都吃,而且大吃。蝙蝠一個晚上可以吃體重十分之一的昆蟲。 蝙蝠會發出高頻率的音波,不只偵察昆蟲,而且會相互呼喚,一群蝙蝠會吃一大群的蝗蟲。 蝙蝠大都在日落前三十分鐘,出來覓食,清晨休息。蝗蟲白天飛翔,大都是為了吃。晚上飛翔,是為遷移,那剛好是蝙蝠尋找食物的時候,減少蝗蟲最好的方法,是蝙蝠多一些。 有些聰明的蝗蟲,會用觸角振動,發出的音頻,干擾蝙蝠發出覓食的信號,不被吃到。蝙蝠飛過蝗蟲,再折回來,改換音頻,反覆偵測。有些機警的蝗蟲改用翅膀上的角質層振動,產生另種音頻,再干擾。 蝙蝠與蝗蟲之間,不是單純的吃與被吃,而是互相更換音頻,偵測與干擾的互鬥,這一切都是在夜間靜悄悄的進行,人聽不到。 很可惜,人類大量破壞蝙蝠的洞穴,有的填塞,有的炸毀,壓縮蝙蝠的生存空間。有的當旅遊觀光的地點,太多人去,干擾蝙蝠的繁殖。然後抱怨蝗蟲為什麼來這麼多?恐懼蝗蟲前來,導致糧食缺乏怎麼辦? 實在很不智慧。 糧食不足,是歷世歷代,百姓革命的導火線。沒飯吃,比經濟蕭條、股票崩盤更可怕。環球糧食缺乏的危機,不是等到蝗災形成,才知道;要以蝙蝠量少,為預警。 同學,上帝要人不吃蝙蝠,不是蝙蝠長的怎麼樣,味道怎麼樣,而是不要我們把保護世界的環保署專員,抓來吃掉。

運氣

同學,我相信上帝的旨意,不相信運氣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世記 1:1) 學生問道:「老師,什麼是『運氣』?運氣是不是上帝的旨意?」 「運氣」是人類以自己的聰明,創造出最高明的詞。每一種語言,都有運氣對等的字,例如英文是fortune。 運氣是以朦朧的詞句,作事情的結論,不討論原因,不看過去產生的因素,不看後來的發展,不管真實如何,不用驗證,就歸於「歹運」或「好運」。更可怕的是,在這含糊的語詞裡,有些人可用「改運」來操控人心,賺取許多的錢財。 「上帝的旨意」與「運氣」,完全是兩回事。上帝說祂創造世界,已經在告訴人世界的形成在祂,宇宙的法則在祂,不是運氣。 我們教學生「實驗課」,有物理實驗、化學實驗與生物實驗,在讓學生知道物理作用,化學有反應,生物有代謝,是有法則,不是運氣。因此,沒有運氣實驗課。 我們教學生,數學的證明題、計算題。證明與計算,都在培養學生的專心、解析與努力,不是運氣。我們教學生天文學,例如太陽系,系是系統,不是運氣。我們教學生水的循環,這循環幫助地球所有的生物,不是運氣。 東西有輕重之分,每日有光暗之別,人性有善惡之差,都不是運氣。 我們的一生,是跟隨主的旨意,不是運氣。我們是相信上帝的旨意,不相信運氣。同學,主耶穌是我們的好牧人,不是好運氣。主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不是祂壞運氣。

轉世投胎

同學,為什麼「轉世投胎」是錯誤的贖罪觀? 「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27) 學生問道:「許多人相信,人死了會投胎變動物或人,老師怎麼看這事?」 人死會投胎,這是流行幾千年,現在還非常流行的看法。 我冷靜的想,與你分享: 1. 人死若會投胎,不斷的重覆,那麼起點在那裡? 人第一次活在世上,是還沒有死。他既沒死,就不是投胎來的。 2. 投胎是變動物,為什麼不變植物?植物也是有生命。這論點,是對植物不公平,或是不了解植物。 3. 如果投胎是變動物,那麼全世界的動物數量,應該恆定。但是,動物數量高度變動。例如非洲蝗蟲,在2019年大爆發,幾萬兆隻同時出現,有那麼多人可以投胎? 4. 投胎的觀念,有「動物倫理」的危機。若是好豬、好牛、好狗……等下輩子可以變成人,那麼牠們痛苦時,早一點殺了,不是讓牠們可以早解脫嗎? 5. 投胎的觀念,是「醫學倫理」的問題。壞人下一輩子,若會變豬、變狗,那麼他們在獄中生病也不用救了,早一點殺了,少點壞事,下一輩子會好受一點。 6. 投胎的觀念,是「犯罪學」的問題,兇手把人殺了。法庭不能判他有罪,因他下輩子會變狗,已經罪有應得。 7. 我相信上帝的創造,是各從其類。死人,與活人不同類。死與活,是完全不同。 同學,人人都有一死,死後有上帝的審判。投胎,不是贖罪。我寧願活著時,為悔改而哭;死後,沒眼淚。現在只有接受耶穌的救贖,罪才得洗清。阿們。

什麼樹最硬?利巴嫩杉樹

利巴嫩杉樹 【什麼樹最硬 ? 】張文亮 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尋找堅硬的木頭。例如木槌的榔頭,長矛的尖頭,長刀的柄頭,都需要用這種木頭製造,簡稱為「硬木」 (hardwood) 。海權帝國 ― 腓尼基 ( 又稱為非利士 ) ,他們是古代利巴嫩的居民,也是最早使用硬木,建造船殼,橫行四海的族類。 世界上最佳的硬木,是來自利巴嫩的山區,即「利巴嫩的榮耀就是 … 杉樹。」 ( 以賽亞書 60 : 13) 。有意思的是,杉樹在原文裡是「彎曲」的意思。多數人會以為最硬的木,應該是耐磨、耐壓、耐晃等,怎麼會彎曲呢?聖經怎麼會用彎曲,作為硬木的字源呢? 人類對硬木的瞭解,迄今仍然非常少,最好的硬木,經常不比軟木 (softwood) 重;硬木的材質密度,也沒有比軟木高。最近的材料科學,給人一點曙光,木頭的軟硬與否,關鍵在樹幹纖維細胞的組成與排列。硬木的細胞間隔內有許多的小孔隙,小孔隙內有空氣,空氣的受壓性具有「吸收能量的能力」 (energy absorbing capacity) ,當壓力來到,這些細胞就靠著彼此的結聯,彎曲成斜形,讓細胞內的空氣承受壓力,而非硬碰硬的方式對抗。這種能夠吸收壓力的細胞,在植物組織學稱為「隔狀柔軟組織」 (disjunctive parenchyma) 。 這個發現影響近代的高樓建築,用扭曲抗風;橋梁建造,用彎曲預力;防震鋼盔,以繞曲耐力;耐磨球鞋,用彎曲鞋痕間的空氣,來增加對外力的磨擦。 我們在世界上,也不斷地受到壓力與挑戰。最好的工作態度,不是一遇外力就擋回去;不如預期,就大聲抗議。而如聖經所記:「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 以弗所書 4 : 1-2) 。溫柔的人,比有能力的人更容易承受壓力,因為生命裡有上帝恩典的緩衝。

聖經中的植物 講座

ome |  About 植物>聖經與植物講座  「聖經與植物講座」前言   「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創世記一:12) 深夜、荒郊,路冷清 一道燈光自地平線亮起 我在路邊拼命揮手,又大叫 車子依然呼嘯而過, 看著逐漸消失在黑暗中的車尾燈, 我沒有怪人家, 因為我的全身,插滿了「布袋蓮」。   「布袋蓮」是一種水生植物,在寬闊的水面只長5~20公分高,但在水流緩慢、營養豐富的水中,可以長到100~150公分高。布袋蓮一長就是一大叢,還不太容易一支支分開。自水中一把撈起,塞在背包裡,背著裝滿布袋蓮的人,遠遠看起來,有點像平劇裡背後插了好些旗子的武旦。後來,那一夜,我走了好遠的路,才找到一家只有通舖的小旅社。通舖上睡了幾個乞丐似的流浪漢,有人睡眼惺忪的看我一眼,讓我在榻榻米的一角擠著睡。這種迷人的經驗,人生不常有。我後來住過許多五星級大旅社,依然覺得那晚住在小旅社最值得懷念。   「有人在半夜,還在實驗室大聲唱歌,是你嗎?」徐玉標教授問道。他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當年介紹我認識布袋蓮的是他,要我以布袋蓮作為碩士論文的也是他。「是的,老師。野外採回來的布袋蓮與水樣,植物要立刻水耕栽種,水樣要立刻分析處理,整夜通宵做實驗與布袋蓮相處,讓人興奮莫名,不禁唱詩讚美上帝。」我高興的說道。數年後,徐玉標老師退休,他多次對其他的學生說他在台灣大學教書多年,我是他所見最自動自發的學生,而且是他所聽過最會唱歌的學生。   那是一個有夢的年代,那是一個有理想的年代,只要在一種平凡的植物上深入鑽研,就可以享受發現知識的樂趣。布袋蓮成為我年輕時代充滿熱忱的舞台,許多迷人經驗的匯集。在實驗室裡日夜與布袋蓮相處,在野外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鄉鎮,探勘一個又一個的池塘,只為尋找布袋蓮生長環境的奧秘,即使別人稱這到處滋生的植物是「雜草」,只想用殺草劑去消除,我卻認為上帝從來沒有創造一株雜草,上帝創造的所有的植物,都有其美意,只是人忽略,沒有去發現而已。也許我在別人眼中也是雜草一棵,只是上帝視我為寶貝。我愛上帝的所造,連作夢,都夢到布袋蓮在對我微微笑。後來同學們封我為「布袋蓮王子」。   研究布袋蓮,開啟了我對植物學的喜愛,即使植物學不是熱門的學科。但是喜愛植物的人有福了,上帝...

魚2

我為什麼喜歡去菜市場買魚(2)? 同學,願你知道上帝給魚的禮物—魚鰾 「魚鰾」,是魚體內的氣囊, 裡面是氣體。 1719年,牛頓與德薩吉利埃(John Desaguliers, 1683-1744)牧師,一起 研究「魚鰾」的功能,他們首先提出: 「魚身體內的氣囊,是幫助魚類更靈敏的調適身體,在不同水深的壓力。」 牛頓寫道: 「生物絕對不是盲目的產物,而是上帝智慧的設計, 生物體的每個器官, 無論其功能、形狀、位置、軟硬等, 都是極精準的佈放。」 海水的密度約1.025 kg/l,魚因體型、骨骼、肉質的緊密度不同,密度略不相同,都比海水重。所以理論上魚類若不一直向上游,皆要沈到海底。 魚類沒有一直努力向上游,輕省地維持在合適的水深,關鍵在氣囊。 維持身體的平衡 空氣的密度,約是0.0013kg/l。因此魚類調控氣囊的空氣量,就可以利用浮力,完全不施任何力量,固定在某個水深,這對魚類的休息、睡眠,非常重要。 魚類在胚胎時,腸子的上方,就有個凸出的「鰾管」。後來,長成「魚鰾」。魚從小,就會利用體內的魚鰾」,保持身體的平衡。 魚鰾裡的空氣,來自血液內的氣體,藉由鰾管內的微細管子,以毛細作用,讓血液的氣體,溢至魚鰾。 氣體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會隨壓力而變。壓力愈大,氣體溶在血液的量,會增加。壓力減少,氣體會從血液中,釋放至魚鰾裡。魚鰾裡的空氣,大都是氧氣,調整血液酸鹼值的二氧化碳,與魚在迅速游動時血液中的乳酸,轉換成的氮氣。 魚類如果沒有魚鰾,在海水的不同深度游,將面對不斷改變的海水壓力,就血液中產生氣泡,對魚有致命的危險。 潛水夫症 人的體內沒有儲存氣體的器官,潛水者自深處,浮泳到淺處,水壓減低,血液中的氣體形成氣泡,會在體內亂竄。氣泡到心臟,產生心絞痛;氣泡到大腦,產生中風;氣泡到骨頭,產生全身疼痛,稱為「潛水夫症」,容易致命。一般在20公尺深,人就要注意壓力的改變。 1993年,台北在建「新店線段」、「板南線段」捷運時,深入地下200公尺施工,為了減少地下水的滲出,施工單位灌入空氣,增加氣壓。但是操作的工人,施工後,上到地面,氣壓降低,四十幾個工人,得到潛水夫症,有的早逝,有的是一生全身的疼痛。 水下挖寶的人員、深井的工作者、礦工、高空降落傘人員,與飛機上的駕駛員、空姐等,都需要提防潛水夫症。 空間迷向現象 飛機駕駛員由地面快速到高空,也會產生減壓現象,如果機艙不當加壓,...

金桔

同學,由宜蘭的金桔,論工程師做人、做事該有的態度 宜蘭有座山,叫「枕山」 枕山有條溪,叫「大礁溪」。 是台灣少數還保持原始風貌的溪流, 水流非常湍急,水量豐沛。 我與學生前來大礁溪幾次, 調查原始溪流的流況,與水生昆蟲的關係。 我一直反對在郊野的溪流,建造太多的水泥結構物, 將破壞河川生態,與自然淨化等。 我來採集證據。 每次前來 枕山經常為雲霧所籠罩, 非常美麗, 溪流邊許多金桔 (Fortunella margarita) 樹。 我用此,教我的學生。     我每次前來,工作之後,常與在地的果農交談,知道他們的生活,在地的狀況。     我一再告訴學生:任何工程,施作之前,必須瞭解在地狀況,不是課本教什麼,就做什麼。工程施作的過程,要與在地中、小學教育結合,不要搭起圍牆,躲在裡面做。還有更重要的,工程可以不做就不做,要知道,一做就改變天然河貌,而且以後無法復原。    工程,是消化政府預算的最好方法,但是錢多,髒東西就多,屍體在那裡,禿鷹就到那裡。你們做這行業,為人處世,更要小心。    我用金桔(又稱金棗)作例子,講給學生聽,尊重在地是什麼意思。看你們的老師,在專業之外,還懂多少。     金桔的分佈很廣,亞洲、非洲、中美洲、南美洲等都有。 台灣的金桔,主要在11-1月出產,以宜蘭的金桔最有名,其次是苗栗與新竹。 早期種植金桔,大都是客家人,因此看到金桔,就知道來到客家庄。客家果農所製成「金桔茶」護喉、「蜂蜜金桔茶」治感冒,「金桔醬」對健康非常有幫助。來客家庄,就知道要買什麼回去,也可以幫助在地消費。     金桔含「紫杉醇」(auraptene),有「抗老化」的功用,促進「組織更新」,讓疲乏之人,重新得力;精神萎靡的人,為之爽快。 紫杉醇具防肝癌、皮膚癌、食管癌、大腸癌的果效。現今的科學,尚不明白其機制,我們先吃了再說,不用等科學家吃了,才吃。          金桔耐低溫,喜潮濕,不耐強風。台灣空氣最潮濕的縣市是宜蘭,金桔當然長最多。金桔樹大都種在山谷避風,或是有大樹擋風的平地。所以河濱工程,不要亂砍樹,這是差勁的施工品質,後面的果樹與居民,會受影響。     ...

我為什麼喜歡去菜市場買魚(1)? 同學,你知道上帝怎麼設計一條魚嗎? 上帝怎麼設計一條魚, 讓魚在海洋裡, 活得那麼「輕省」? 魚長大,  還是那麼輕省。 因此,同學 不會以為長大, 就是要背負,不可承負的重, 上帝有恩典,上帝有預備。     學生問道: 「老師,為什麼你喜歡上菜市場買魚呢?」 是的,我喜歡上菜市場買魚。我相信魚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認識魚,題醒我「活得輕省」是什麼意思。 海洋的魚類,沒有人知道有多少種。早期的教科書,寫二萬種,後來每一年發現幾百種,就沒有人敢給確定的數字了。 我常想這麼多種魚,每種長的都不同,上帝實在太會設計了,祂是藝術家。 我不知道上帝創造魚類時,事先有沒有打個草圖? 讓這種魚長這樣,那種魚長那樣。「上帝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創世記一:21)。 上帝的創造,是那麼輕省,提醒我也要靠祂,活的輕省。 1981年,我到美國唸書時,一個流體力學的教授,上課時問道:「為什麼潛水艇被魚雷追時,不能立刻來個急轉彎?」。學生反問:「哪有潛水艇,會急轉彎?」教授說:「魚」。 那堂課,忽然讓我看見一道,認識魚類的曙光。 啊,原來老師在教我,現今科技無法製造,想突破的,可以在上帝的創造裡,找到啟發。 上帝創造的魚,不是硬硬的一條鐵棍,而是許多骨頭,架構成的彈性系統。每條魚的魚骨頭都不同:排列不同,粗細不同,重量不同等,有趣的幾何學與材料學。 例如魚的骨頭與肌肉連接成鰭,鰭是魚類與其他動物,結構上最大的不同之一,同一條魚,每種鰭的功能也不同,例如: 1.背鰭(dorsal fin),幫助魚類轉向, 2.尾鰭(caudal fin),是主要的推進器, 3.臀鰭(anal fin),穩定魚身體與平衡, 4.胸鰭(pectoral fin),幫助魚的上升、下降, 5.腹鰭(ventral fin),幫助魚的起動加速,與停止、減速等,     鰭,使魚類能在水中,以較高的效率,自由的活動。    不同的魚類,頭部、身軀與尾部的比例,也不相同;魚鰭的大小、厚薄、形狀等也不相同,都有意義,也很有趣。   這是上帝起初的安排,給不同的魚,活在不同的海水深度,要面臨不知的環境,先給的預備。      同學,這也是為什麼我與你們,在餐廳吃魚時...

醫治與醫學

醫治是醫學的知識也是神蹟,兩者不相衝突 「祭司要察看肉皮上的災病,若災病處的毛已經變白,災病的現象深於肉上的皮,這便是大痲瘋的災病。祭司要察看他,定他為不潔淨。若火斑在他肉皮上是白的,現象不深於皮,其上的毛也沒有變白,祭司就要將有災病的人關鎖七天。第七天,祭司要察看他,若看災病止住了,沒有在皮上發散,祭司還要將他關鎖七天。第七天,祭司要再察看他,若災病發暗,而且沒有在皮上發散,祭司要定他為潔淨,原來是癬;那人就要洗衣服,得為潔淨。但他為得潔淨,將身體給祭司察看以後,癬若在皮上發散開了,他要再將身體給祭司察看。祭司要察看,癬若在皮上發散,就要定他為不潔淨,是大痲瘋。 人有了大痲瘋的災病,就要將他帶到祭司面前。祭司要察看,皮上若長了白癤,使毛變白,在長白癤之處有了紅瘀肉,這是肉皮上的舊大痲瘋,祭司要定他為不潔淨,不用將他關鎖,因為他是不潔淨了。大痲瘋若在皮上四外發散,長滿了患災病人的皮,據祭司察看,從頭到腳無處不有,祭司就要察看,全身的肉若長滿了大痲瘋,就要定那患災病的為潔淨;全身都變為白,他乃潔淨了。但紅肉幾時顯在他的身上就幾時不潔淨。祭司一看那紅肉就定他為不潔淨。紅肉本是不潔淨,是大痲瘋。紅肉若復原,又變白了,他就要來見祭司。祭司要察看,災病處若變白了,祭司就要定那患災病的為潔淨,他乃潔淨了。 人若在皮肉上長瘡,卻治好了,在長瘡之處又起了白癤,或是白中帶紅的火斑,就要給祭司察看。祭司要察看,若現象窪於皮,其上的毛也變白了,就要定他為不潔淨,是大痲瘋的災病發在瘡中。祭司若察看,其上沒有白毛,也沒有窪於皮,乃是發暗,就要將他關鎖七天。若在皮上發散開了,祭司就要定他為不潔淨,是災病。火斑若在原處止住,沒有發散,便是瘡的痕跡,祭司就要定他為潔淨。人的皮肉上若起了火毒,火毒的瘀肉成了火斑,或是白中帶紅的,或是全白的,祭司就要察看,火斑中的毛若變白了,現象又深於皮,是大痲瘋在火毒中發出,就要定他為不潔淨,是大痲瘋的災病。但是祭司察看,在火斑中若沒有白毛,也沒有窪於皮,乃是發暗,就要將他關鎖七天。到第七天,祭司要察看他,火斑若在皮上發散開了,就要定他為不潔淨,是大痲瘋的災病。火斑若在原處止住,沒有在皮上發散,乃是發暗,是起的火毒,祭司要定他為潔淨,不過是火毒的痕跡。無論男女,若在頭上有災病,或是男人鬍鬚上有災病,祭司就要察看;這災病現象若深於皮,其間有細黃毛,就要定他為不潔淨,這...

第一個提出接觸傳染

歷史上,誰是第一位提出傳染病是接觸來的人?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翰福音15:5) 學生問道:「科學的研究,不是解開問題,尋求答案嗎?面對瘟疫的問題,老師怎麼總是說病毒的發生,是個奧祕呢?」 讓我講一個故事,也許你會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 近年,許多防疫科學的論點:「傳染病是藉由身體接觸傳播」與「傳染病是藉由空氣傳播」,都是義大利的醫學家弗拉卡斯托羅(Hieronymus Fracastorius, 1478-1553)在1546年提出的。他以準確的思維,長期的觀察,與清楚的邏輯,研究疾病學,而被後世稱為「近代病理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Pathology)。 病理學非常重要,稱為醫學中的醫學。擅長病理學的醫生,被稱為醫生中的醫生。病理學是醫生的養成,一定要學的。 弗拉卡斯托羅是個天才,19歲就當上帕多瓦大學(Padua University)的教授。著名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在義大利時,與他結為終生好友。後來,哥白尼身邊的好友,都成為路德會的基督徒,弗拉卡斯托羅也是其中之一。哥白尼受到攻擊時,他也受到連累。 1524年,弗拉卡斯托羅在離開大學,在維羅納(Verona)行醫,並寫下他的著名研究。他是第一個發現「梅毒」(Syphilis)的人,Syphilis是他取的。他也是發現「傷寒」(typhus)與「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的人。 他首先提出看得見的疾病,背後有看不見的生物在感染與傳播。他給這看不見的,起名為spore,意思是「會分散的根源」(act of scattered seed)。 他提出豬身上的spore會傳給其他的豬、野豬,牛、羊,也會傳給人。他建議為了避免傳染病,在同一個地區,飼養不同的家畜,要遠遠的隔離。 他也發現spore,會沾在人的衣服、褲子傳播。建議牧人在看管羊群、牛群時,要有特殊的服裝,經常清洗,也不能有長繸子,以免沾染spore,自己不知,感染到家畜。 他也首先提出spore,會影響人的呼吸器官,嚴重狀況,肺部會有雜音。他提出檢查疾病,聽診肺部。他提醒人:「健康不是由外表判斷,而是觀察體內不同器官表現的癥狀。 他勉勵學生:「真正的聰明,是上帝在我的生命,所結的果子。不是自...

木瓜

給我的木瓜學生,上帝賜福你們 「地已經出了土產,上帝就是我們的上帝,要賜福與我們。」(詩篇67:6) 在古老的年代, 有種果樹,原產地不詳。 可能是中美洲某處的印第安人, 細心地育種、栽培,後來被外人發現, 成為流傳廣泛的水果。 印第安人稱這水果papay,意思是「甜」, 我們現在稱此為「木瓜」(Carica papaya)。 木瓜是長相奇特的果樹,與世界上其他的果樹都不同。 木瓜樹直直的莖部,沒有任何的分枝。樹葉約50-70公分長,大都聚簇在樹頂上。只有這幾片葉子,就可以結出許多大又甜的果實,實在美妙。很少果樹有像木瓜的樹葉,有那麼強力的光合作用。 木瓜的受粉 木瓜有公、母之分,公的木瓜樹只開花,不結果。母的木瓜樹,會結沒有受粉的小木瓜(沒有種子),與受粉的大木瓜(約300-700粒種子)。市場賣的木瓜大都是受粉的果實,長度約15-45公分,重量可達一公斤。 長在樹上的果子,木瓜可算是龐然大物。市場上,以前很少看到未受精的小木瓜,現在也有人在賣,很便宜也很好吃,3-5個一小盤,約賣一百元。 公木瓜的花粉,如何傳到母木瓜? 科學界仍不清楚,可能部份是藉著風,部份是藉著昆蟲。 木瓜的根系 木瓜生長初期,根系都是鬚根。在排水良好的砂土地,接近地表的主根,又會向下伸長約60公分,又再生長鬚根。若土壤夠深厚,主根又會向下伸長,這種木瓜樹,即使遇颱風,也挺得住。 木瓜根系代謝旺盛,只要泡一天的水,吸不到氧氣,木瓜樹就死了。所以在野外,看到木瓜果園,就知道那裡排水良好。 木瓜的生長環境 台灣的氣候,非常適合木瓜生長,各處都可看到木瓜樹。木瓜長在年平圴氣溫21-32℃的地區,好吃的木瓜冬天,需要12-15℃的低溫。為了低溫,木瓜果園經常在山坡上。 台灣優質的木瓜園,大都在南投、彰化以南。台南的產量最多,高雄與屏東的木瓜品質最佳。我吃過中南美州的木瓜,認為還是臺灣的木瓜比較好吃,不過這可能是我的偏見。 我曾經到高雄的六龜、新威,看那裡的木瓜園。那裡有獨特地型,早期荖濃溪沖積地,坡地上的土壤雖淺,約10-15公分;底層多是破碎砂石,有數十公尺深。可讓果樹的根系,向下伸長。氣溫微低,是著名的木瓜產地。 黃澄澄的木瓜果肉,實在好吃、多汁又甘甜。 木瓜非常有營養,果肉含葉黃素(Zeaxanthin),幫助人的視網膜,維護視力。含β-胡蘿蔔素(β-carotene),是人體重要的抗氧化基,減...

瘟疫與房屋

同學,認識最早的都市更新—瘟疫之屋的拆除與重建 「他要察看那災病,災病若在房子的牆上有發綠或發紅的凹斑紋,現象窪於牆……那有災病的石頭挖出來,扔在城外不潔淨之處。」(利未記14:37-40) 上帝在利未記的這段吩咐,非常有意思,提醒人有些疾病,是在房子裡面,使居住的人容易得病。這超越許多人的看法,病菌都在人體上,怎麼會留在房子裡,還會傳給居住的人? 防疫學之父邁德回到英國之後,首先推動「瘟疫預警」,他提出:「政府有保障百姓居住的責任,要拆掉不乾淨的房子。減少居民日後感染瘟疫的機會,使鄰居與社區不受傷害與染病的威脅。」 他用利未記十四章,解釋什麼是「瘟疫之屋」。用此經節辨識,城市裡可能發生瘟疫的熱點,提供處理的方法,作為日後對瘟疫的預防。 他在「神聖的醫院」(Medica Sacra)一書中寫道:「房子牆壁的顏色,會顯出是否具有傳染性,尤其是牆角的凹處,出現綠色或紅色的痕跡。綠色的斑痕,是房子潮濕、陽光不足,產生發黴的現象。紅色的斑痕,是潮溼滲到牆壁裡,留在裡面的石頭間隙很久,與石頭反應下,慢慢滲出到牆面,水份蒸發後,留在牆面的結晶。」 他提出處理的方法是「拆除」,再更換建造,牆裡的石頭,要有棄置場,將污穢的材料,放在那裡。他也發現瘟疫大都發生在冬天,那是「低溫、潮濕,使房子更潮濕,人在房子內,感染的機會增加。」 他建議政府成立「防疫督察委員會」,檢查民間牆面的顏色,判斷屋內是否污濊寄生,當為證據,作為房屋的染疫報告,讓政府拆屋、改建、或重建的依據,以保障百性居住的安全。這是,最早的都市更新。 同學,瘟疫過去,人若是學不到什麼,痛苦白白受,那就太可惜了。

病毒學

同學,來認識「病毒學」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馬可福音8:36) 學生問道:「老師,開始是有人發現病毒,病毒才四處傳播,還是病毒已經多次傳播,才被發現?」 讓我給你們講解一些「病毒學」。病毒在人類的歷史上,已經肆虐多年,造成許多人死亡。人類發現病毒,還是近代的事。 病毒的字源virus,是荷蘭的園藝家克盧修斯(Carolus Clusius,1526-1606)在1576年所取的。他是十六世紀,是「萊登大學」的植物學教授。在他影響下,荷蘭成為世界最擅長園藝的國家。 克盧修斯特別喜歡「鬱金香」,育出許多鬱金香的品種,使現今的荷蘭有「鬱金香王國」之稱。但是他發現有些自土耳其,移入的鬱金香,其球根受不知名疾病的影響,開出的花朵有特殊的紅斑,花柄也變形。這病變的花朵,反而受到歐洲群眾熱烈的歡迎。 許多園藝商人,投眾所好,大量自土耳其引進,紛紛在各處種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ria)。 結果,很多鬱金香,受到到感染死了。克盧修斯仔細檢查染病的球根,他知道有種致命的原因,無法用眼睛看出。他給這看不出的因子,取名「viro」,意思是「毒殺」。 他警告世人,追求特殊顏色與變形花朵的狂熱,背後是viro。一夕之間,這種怪異的鬱金香沒有人要,許多人血本無歸。 Viro是什麼?沒有人知道。1886年,俄國「聖彼得大學」(University of Saint Petersburg)有個大學畢業生,叫伊凡諾夫斯基(Dmitri Ivanovsky, 1864-1920)。他唸碩士班時,烏克蘭發生煙草枯萎,如野火四處傳播。他的指導教授派他去調查原因。 伊凡諾夫斯基前往,發現是種疾病。1888年,他取得碩士,再讀博士。1890年,俄國與土耳其的邊界又發生煙草枯萎,俄國農業局請學校派他前往。 他前往該處,將煙草葉磨碎,再用法國微生物學家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 , 1851-1907)發展出的過濾器(Chamberland fitter)過濾,本來想萃取細菌。沒想到,通過過濾器的「無菌水」,竟然還能讓煙草致命。他以為過濾器壞了,反覆操作,結果還是一樣。 1892年,他對外發表「無菌水」會致病,沒有人知道他在說什麼。 後來,科學史以這一年,為發現濾過性病毒的年份。 伊凡諾夫斯基持續研究,又發現,第一,這種比細菌更小的...

第一個檢疫中心

由科學史,認識普世第一個「全國防疫指揮中心」的由來與執行 「他要再將身體給祭司察看。」(利未記13:7) 上帝在利未記,啟示我們,人得了傳染病,需要給「祭司」察看。得傳染病的人若躲起來,將是隱藏危險,變成眾人危險的感染源。「祭司」的功能,不是只有察看,還有救贖的預表。 當瘟疫發生時,需要有個負責察看的單位,總管國家的防疫工作,稱為「國家防疫指揮中心」(National Epidemic Prevention Command Center)。這單位是1721年,邁德(Richard Mead, 1673-1754)最早於法國成立的。 邁德,是英國最著名的醫生。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 1660-1727)敬重他,任命他為「防止瘟疫委員會」主席。他是物理學之父牛頓(Isaac Newton, 1643 1727)的個人醫生與好友。 1720年,法國臨海的港口—馬賽(Marseille)發生瘟疫,死了十萬人。隔年,瘟疫再爆發,幾個月內死了五萬人。當時人心惶惶,謠言四起,政府無法管理瘟疫,可能會引發政變。 法國皇帝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太年輕,不知如何處理。攝政大臣紐夫維爾(Francois de Neufville, 1644-1730)建議,立刻聘請邁德前來協助。理由是:「邁德是醫生,是學者,有雙巧手,更重要的是,他會鼓勵人。」 紐夫維爾是法國的常勝將軍,他在年輕時,參加法國對義大利的遠征軍,起初打了幾場勝仗,一時輕敵,被對方偷襲,兵敗被俘。他在義大利北部的小鎮「克雷莫納」(Cremona)監獄,關了幾年。 他後來回到法國,繼續擔任軍職。他在監獄的經驗,成為他日後幫助人的契機。他看到傳染病發生時,監獄犯人的恐懼喊叫,他寫道:「這是人所能發出最可怕的聲音,沒有人知道怎麼辦?我才想到,瘟疫時要讓犯人出獄,不能在牢中等死。」 1706年,紐夫維爾昇任陸軍大臣。他寫道:「夜半時,犯人的哭嚎聲,還響在我的腦海中。如果不是服在上帝的主權下,我不只無法勝任重職,不過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我時刻,需要上帝的幫助。」 1721年,邁德前來協助。邁德的妻子在1719年,才因感染傷寒病逝。名醫的妻子也會感染瘟疫,無法獲得治療嗎?邁德寫道:「我們只是上帝道路的旅者,每個人都不知終點在哪裡。」 邁德在出發前,去請教牛頓。牛頓的回答很有意思:「如果以光的反射,來類比...

積蓄

同學,瘟疫時,多讀書的好處 「你要拿各樣食物積蓄起來,好作你和他們的食物。」(創世記6:21)     學生問道:「老師從那裡知道,防疫學的知識呢?」     同學,這是很好的問題,問的很正確。獲得知識的心態與方法,可能比知道知識更重要。 我在大學四年級,選修「衛生工程學」。授課的歐陽老師,給我98分的成績,鼓勵我走上這領域。     1991年,我去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參訪。「公共衛生學系」與「衛生工程學系」,原本是同一領域。只是前者設在哈佛大學,後者設在麻省理工學院。兩校創系的系主任,是同一個教授。     後來「公共衛生」包涵廣闊,由學系變成學院。「衛生工程」也改成環境工程,屬於環境或工程學類,成為很大的學門。時代的進步,知識愈來愈細分,面對嚴苛的考驗時,很多知識還是要整合。     我要與你分享的,不是如何擁有跨領域的知識,與整合的能力。我要很清楚的告訴你們:「對信仰與真理的熱忱,可以轉成為讀書的熱情。有這熱忱,主可以幫助我們,跨越多人為設定的籓籬。」 上帝曾吩咐挪亞,洪水之前,要拿各樣的食物,積蓄起來,作為洪水之時,挪亞一家與許多前來避難生物的食物。     挪亞怎麼知道洪水之時,會有什麼動物前來?他不知道。會有多少隻的動物前來?他也不知道。這些動物在方舟裡,一共會吃多少的食物,他更不知道。     如果把挪亞預備食物,比喻成讀書,願你知道: 第一、 讀書不是為自己,也不是讀了之後,會對自己多有用。而是日後,會對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有用。 第二、 讀書是把書本的知識,帶進主耶穌裡,如同挪亞把食物,搬進方舟裡。 第三、 讀書的效用,如同方舟的食物,不只使動物吃飽,生命得供應,更使日子不會無聊,不會想東想西,不憂慮,不易憤怒。     我不是會讀書的人,只願把所讀的一點一滴,搬到方舟裡。瘟疫前來之前,我已經搬一些了。

西羅亞樓

瘟疫發生在A城,不是在B城,是不是A城的人罪較重?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麼。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加福音13:4-5) 學生問道:「老師,瘟疫發生在A城,而非B城,是不是那裡的人罪較重,上帝修理他們?」 同學,我用耶穌的教導,回答你的問題。我相信耶穌講這一段聖經,是我們面對人生苦難的基本法則。 讓我先分享一點背景,「西羅亞樓」是耶路撒冷的建物,可能位於「西羅亞池」邊。當時的人,以為西羅亞池子水動的時候,先到水裡的病人,會得醫治。西羅亞樓的人,可能也是病人。西羅亞樓塌了,壓死十八個人,池邊的病人,大概沒有死。為什麼在同一個地點,大家都等待病得痊癒,有人死,有人無事? 第一, 主耶穌教導我,永遠不要從別人的苦難或死亡,去推論他是否有罪。這會給人雙重傷害,有苦難了,還要被他人論斷。 第二, 如果樓塌了,壓死的人有罪,那麼蓋樓房的建商,就沒事了?該督導建築物的政府官員,也沒事了?不要在涉及人為的事件,抽離人的不當因素,只探討上帝的作為。問的前題不對,不會有正確的答案。 第三, 別人發生災難,不是誰的罪較多。我們都是罪人,只有罪人悔改,才能免去滅亡的災難。 許多災難,不是上帝直接出手,可能是人類在過度發展時,越過上帝已設的安全界限。或是人類太自誇,聰明反被聰明誤。或是人類太自傲,往某方面集中發展,而忽視其他的。或是人類太自信,以為所蓋的不會倒,結果就倒了。 太多可能的原因,立刻將答案,歸於「罪」,是思想問題的簡化與怠惰。 我讀這聖經節,最感動我的是:我不是上帝。我若是上帝,我看不慣的人,在家裡會被小強(蟑螂)一腳踢死。我討厭的人,出門就被跳上來的青蛙壓死。我不喜歡的人,喝咖啡時,鴿子會大便掉在裡面。開車時,會被路上的蚯蚓絆翻。 同學,你看,我是多麼邪惡的人,竟然還是道貌岸然的老師。即使我在B城,不在A城,我也需要悔改,免去上帝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