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9的文章

212芥菜種(太13:31-32)

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裏。這原是百種裏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聖經.和合本, 馬太福音 13:31-32) 由北非、 中東、波斯,一直到印度北部的貧瘠乾旱之地上,長有一種生命力堅強的植物,為稱Salvadora Persica 。植物體內有一辛辣的味道。自古以來,人類就注意含有味道的植物種子,取來榨油,以供調味。含有這種味道的植物,歐洲人皆稱mustard,中東人稱為khardal,中國人稱為{芥菜}。Salvadora Persica是芥菜的一種。 芥菜種的比喻 耶穌講論天國,用芥菜種來作比喻,耶穌沒有指出是哪一種芥菜,聽眾都知道。 芥菜是許多植物的通稱,各國的芥菜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草本植物,長得矮小,開著白色、黃色或紫色的小花,但都不是像耶穌講的可以長成樹,還可以分出枝。芥菜的小花旁邊偶有昆蟲爬爬,蝴蝶沾沾,絶對不像耶穌所敘述的,連飛鳥都可以在上面做窩。中國的{芥},更是{小}的意思,所以,芥末是磨成細小的粉末,芥民是小民,芥蒂是一點小事情就不愉快。這成為許多人的困惑,哪有芥菜會長得那麼大?甚至有人提出耶穌連植物的名字都搞錯,那祂還是上帝嗎? 天國彷彿芥菜種 一八四六年,英國倫敦大學藥用植物教授羅里(John Forbes Royle, 1799-1858)以無比的耐心到現地仔細比對,提出聖經的芥菜他處的芥菜有極大的不同。 羅里教授在年輕的時候,就到印度行醫,愛上喜瑪拉雅山區的植物,後來成為喜瑪拉雅山的植物專家。他在行醫之餘又擔任撒哈拉波里(Saharapore)植物館館長。 一八四三年才回到英國擔任倫敦大學教授,此時他至少蒐集了一萬種草本植物的標本。 他對東西方植物名稱的考證非常有興趣,後來發展成一個學門,稱為{植物名稱匯編學}。課餘,他多次重返中東地區,繼續考證當地植物的名稱,尤其是芥菜。 羅里教授曾經到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黎巴嫩等地區,才發現許多植物都稱為芥菜。 {但是有沒有一種芥菜,符合耶穌所描述的?} 他查訪詢問在地博物館與百姓,終於發現在乾旱的曠野地,有一種多年生的芥菜,能夠長到五公尺以上,能自樹幹基部分生長,彷如灌木,其根非常的長,可以深入地下直到有地下水的深度汲取水源,其種子非常小,長度小於零點一公分...

211亞麻(結44:17-18)

浪跡天涯的植物。 「『他們進內院門必穿細麻衣。在內院門和殿內供職的時候不可穿羊毛衣服。 他們頭上要戴細麻布裹頭巾,腰穿細麻布褲子。不可穿使身體出汗的衣服。 (聖經.和合本, 以西結書 44:17-18) 有一種植物,是流浪的物種。 他擁有最旺盛的生命力,熱帶、溫帶、寒帶,甚至連西伯利亞都可以生長。 最旺盛的適應力,耐旱、耐塩、耐酸,甚至最貧瘠的土地也可以生長。 擁有最高的調整性,砂土、壤土、黏土,甚至石礫地也可以生長。 但是有一個弱點,對於細菌與病毒幾乎沒有抵抗力,所以自己生長過的地方,隔年就不能再長,以玫若要繼續繁殖,就得尋找未種植過的處女地virgin soil。 所以,長期以來,總是跟著分散到四處的人流浪,其莖部提供纖維,供人做最好的依服,其布料質地輕,快速吸水與脫水,夏天穿來不流汗,冬天穿來很溫暖。種子又含有許多奧米加三脂肪酸(omegea-3 fatty acid),穩定男性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減少膽固醇的吸收,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發展,是抗憂鬱、自閉與多重人格等症的良方。沒有人能夠了解,為什麼這種植物,能夠合成這樣的物質?這植物的名字,叫作 亞麻 (lium usitatissimum) 亞麻的特性與用途 在古老的年代,人類就知道亞麻的特性與亞麻的用途。 人們離家到外拓荒時,總隨身攜帶麻的種子。亞麻的原產地在中東,迄今己分佈世界各地。亞麻是一年生的植物,靠種子傳播,植株高度約零點六至一點二公尺。 希伯來文稱其為pish-teh,意即{細細地分開}(comminuting),這是指亞麻莖部的加工利用。 亞麻莖部的纖維又長又細,在莖部頂用刀子環切,自切口上就可以用手將纖維一條一條地撕下。撕下的纖維,洗滌、曬乾後就可以紡織成布料。即使是斯亞麻纖維的高中,其速度仍是緩慢,非常需要細膩與耐心,早期女性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撕亞麻纖維與紡織成布。 亞麻的布可以保存三千年之久,而且不變形,迄今仍是最好的布料,品質優於棉布人工合成的纖維。但是亞麻纖維非常耗費人力,除了在少數原住民部落,現今己經很少有亞麻纖維織成的衣料。 亞麻莖部的結構非常特殊,其{內皮層}(in_ner bank)是由篩管組成的韌皮部,其功能只是輸送養分,卻一層一層地緊密包裹著植物的內部,以強化植株。其組成細胞的細胞壁又長又寬,這種結構稱為{纖維膠層}(...

210大麥餅與耶斯列平原之戰

基甸到了,就聽見一人將夢告訴同伴說:「我做了一夢,夢見 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到了帳幕,將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傾覆了 。」 (聖經.和合本, 士師記 7:13) 在公元前1500年一個古老的民族——米甸人。曾經佔據北非、西奈半島,到中東的沙漠地。平時,他們騎駱駝,戢爭時,就組成 「駱駝軍團」。這是世界上最早以駱駝作戢軍種。 駱駝每小時約可65公里,即使背負350公斤的重量,可以連跑數小時之久。 不分夏天、冬天、白天、晚上,駱駝都可以奔跑,而且跑的時候還很安靜,喘氣聲也很小;這是當時最佳的突襲武器。駱駝軍團最強盛的時候,攻佔了許多的土地,但是,在一次戢爭中被徹底打敗,從此,米甸人不再強盛,逐漸淡出歷史前進的軌跡,迄今,只在中東的沙漠留下零星的癈壚。誰能打垮米甸人與他們的駱駝軍團呢?答案是——— 一個大麥餅。 耶斯列平原之戰 那場戰爭稱為 「耶斯列平原之戰」,當時米甸人勢力強大,經常由沙漠突擊,攻停周遭的原地,佔領了大半肥沃的迦南地。 繼而與其他部落合作,使他們的數目如同成群蝗蟲,不只黑壓壓的一大片,還像蝗蟲過境將平原上食物盡都掃光。在米甸人的攻擊下,以色列人只逃到山上,在山上挖洞挖穴居住。 米甸人退去時,以色列人才能回到平原撒種,放牧牛羊。 但是作物收成的時候,米甸人又朲割走收成,牽走牛羊,簡直是強盜。以色列在窮途末路時才離棄偶像,求告上帝。上帝呼召基甸來幫助以色列人。 當時基甸只有三百個士兵,米甸與其他部落的聯軍,卻多如海邊的沙,此外還有無數的駱駝可供坐騎。戰爭之前,基甸在摩劉岡上,米甸大軍在山岡下的耶斯列平原。按人看來,這摩少人的軍隊挑戰米甸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戰爭能打嗎?雖然有上帝的呼召,基甸的心仍然害怕。上帝為了讓基甸有膽量,叫他夜裡先下到米甸人的營房。 這是聖經裡非常有趣的一段記載。 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起來,下到米甸營裏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 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裏去。 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然後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於是,基甸帶着僕人普拉下到營旁。 (聖經.和合本, 士師記 7:9-11) 上帝要基甸下到米甸營中,連續講了四次 「下」。這好像學生參加面試之前,老師幫學生模擬面試,還反覆講一定要來,正式考試時才較壯膽篤定喔。 基甸的軍隊本來有三萬二...

209舊酵的危機(林前5:7-8)

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麪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 你們既是無酵的麪,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 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 (聖經.和合本, 哥林多前書 5:6-8) 人類發酵製造麵包的技術,也知道酵放久了會變質,混入雜菌,這種酵稱為 「舊酵」。 「舊酵」製成的 麵包,容易含有硫的臭味,發泡也不均勻,孔隙大小不均。有些雜菌含有 「真菌毒素」(mycotoxins),藉由 麵包,進入人體,將影響免疫系統,導致過敏與疾病。 酵的作用與影響 十九世紀後期,微生物醫學蓬勃發展,當時就發現舊酵是異常性酵母(Pichia anomala)或壞疽性桿菌(Welch Bacillus)所污染。 這些雜菌也有發酵的能力,少量參雜在酵母菌中不易被發現。雜菌進入酵母中的管道,主要空氣,或是與動物或人的排泄物接觸。 所以,管理良好的麵包店,沒有廁所也不養竉物,避免酵母被污染。 豬 的身上帶有許多壞疽性桿菌,古代以麵包為主食的地區,經常視 豬為不潔淨的動物或禁止養豬 ,是有道理的。此外,製造麵包時,人體的接觸也使雜菌進入,所以製造麵包與販售麵包的地方要分開,製造麵包師傅必須穿戴乾淨的外套、戴口罩、髮網與保持手乾淨。 防備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酵 酵在麵粉中不到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但是影響麵包甚大。耶穌曾經對門徒說: 「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參馬太福音16:6) 法利賽人離棄耶穌的救恩,以追求敬虔來表現信仰的優越。 撒都該人高舉理性、否認耶穌,認為真正的自由就是反對上帝。以敬虔取代信仰,以宗教取代上帝,是法利賽人的酵。以知識取代信心,以理性取代信靠,最撒都該人的酵。 【 法利賽人的酵 】 敬虔是好的,使人端莊、謹慎、自守、遠進惡事。但是人必須依靠上帝的力量來敬虔,否則會變成自義、自大、自殘、自虐。 敬虔的源頭是上帝的啟示,否則人會落入為敬虔而敬虔的網羅裡,外表看似不錯,裡面卻是變質的舊酵。 【 撒都該人的酵 】 理性是好的,使人邏輯地表達、層次分明地思考。 理性本來是人類尋求上帝的一個方式,在科學史上,物理、化學、生物的產生,都是由於人尋找上帝,在自然界探求上帝的法則。 但是一旦有害的舊酵進來...

黃羊(賽51:20)

「你的眾子發昏,在各市口上躺臥,好像黃羊在網羅之中」-《聖經》以賽亞書51章20節 用動物的行為,作為敘述的景況,是先知以賽亞表達的特性,好處有: 1)以生物的形象、行為來敘述,會加增陳述內容的「視覺性」,給人留下更活潑的印象; 2)顯出「指示性」,會成為敘述重點的強調; 3)給人感染「情緒性」,會使人有感於生物在特殊環境流露的情感; 4)增加一些「隱密性」,會讓有心去探究的人有更多查考。 但這種特性在現今文學的撰述,或是演講的鋪陳,已經乏人使用。 無心認識(真理)的人,會從文字的表面,如同踩到香蕉皮,迅速地滑過去,因此成為聖經的教導者,或是真理的查考者,不應將聖經當成香蕉皮,不應讓上帝的話,輕易自他們的心中流逝。   黃羊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沙丘之羊」 ,但一旦落入網子中,將自亂腳步,身陷其中不能動彈。 當以賽亞預言亞述攻入耶路撒冷城時,眾人如同「被網羅的黃羊」(Gazella dorcas),坐在馬路街口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或是躺臥在地,任人處置。其實瞭解黃羊,可以更多瞭解人在離棄上帝之後的茫然與無助。 黃羊是在中東沙漠地區活動常見的羚羊 ,牠們披著黃色毛,脖子上有白色的條紋。黃羊的分佈很廣,從波斯一直到阿拉伯曠野,以沙丘上的草本植物,如長柔毛野豌豆(Vicia dasycarpa)、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埃及三葉草(Trifolium purpureum)、黑麥草(Lolium rigidum) 等為食。牠們非常的機警、聰明,不容易被捕捉,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沙丘之羊」。 沙丘是世界上最貧瘠的地域,黃羊在其上覓食,只吃大株的草,讓小株的草有機會生長。開花時選吃結穗的部位,夏天時吃葉子,冬天時吃地下的軟根。覓食都在清晨與黃昏,避開天敵。黃羊成群移動時,先依直線走,到有長草的沙丘,每隻依不同的角度轉身覓食,有效率散開。而後,又依固定角度歸隊,隊伍迅速、整齊地移動。 亞述人很早就研究黃羊的行為,作為戰爭隊伍的分列與行進。他們用捕捉黃羊,作為戰士的培養,其方法不是追逐黃羊,而是拋擲網子,讓黃羊在網中自亂腳步,身陷其中不能動彈。亞述王鼓勵戰士以捕捉黃羊為娛樂,以比賽、競爭來提高殺戮的愉快,使他們在戰爭中屠殺對手為樂,淪成殘忍的作戰者。 落在他們手中,正如黃羊落在網羅的悽慘。 主啊...

聖經花園計劃

1.聖經的植物。 2.聖經的動物(以賽亞書)

208麵酵的比喻(太13:33)

他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麪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麪裏,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聖經.和合本, 馬太福音 13:33) 從工具面來看 人類自古就懂得利用沉澱在酒底的酒粕或酒渣,乾燥後加在麪粉中,發酵制麪。 從意義面來看 中國的文字 「 麪 」字有 「酉」字邊,而發酵過程,會使 麪粉溫度略增,如同兒女溫暖的孝心,所以 「酵」字邊有 「孝」字。 耶穌講 麪酵的比喻是從工具面的角度或是意義的角度呢? 工具面的角度,酵母只是將麥粉發酵轉成麪團的工具;或是將麥粉的麥 麩蛋白、澱粉,轉化成為酒精、二氧化碳等的媒介;或是使食物變軟、膨鬆、有彈性的一群真菌類;或是食品工業裡,特殊配方的成分。 耶穌用發酵比擬天國,如同撒種的比喻,種子在好土中可以生長,酵在 麪粉中可以 「發 麪 」,使 麪團的體積增加。種子落在好土中,需要與土壤緊密地結合;酵在加麪粉中,則需反覆地 「揉 麪 」,讓酵充分揉入 麪粉內,才能均勻地產生發酵作用。 在耶穌的比喻裏, 「酵」如同上帝的話,充分地揉入人心田的深處,日後就能彰顯天國的榮耀。 誰來揉呢?耶穌說是 「婦人」。難道男人就不能揉 麪嗎?也許耶穌在這裡強調,是用溫柔的手,方將上帝的話揉入心田。我們不能將麪團拿起來敲,或是放在桌上槌,或是用力壓,而是溫柔地揉。人的心何等地脆弱,剛硬手法,反而把人的心給弄壞了。 麪團揉完之後,就放在 「三斗 麪 」(three measures of meal)裡。 「三斗 麪 」是古代以色列儲存 「 麪 」的地方,約有三十八公升的體積,這是很大的體積,預表這團 麪 製成之後,將可以餵飽許多的人。 一點點的 麪 粉,如何發成如此之多?耶穌沒有用微生物代謝或生物化學去講解。天國的真理是給一般人,而不是只給科學家,耶穌的答覆是 「藏」與 「等」。 學習等候上帝的時間 上帝大能的勇士基甸在打敗敵人之前,只是個打麥的農夫。 大衛在打倒巨人歌利亞之前,在野地長期默默牧羊。 施洗約翰在成為天國先鋒之前,在曠野裡孤單地度過許多日子。 馬太在被耶穌呼召之前,在稅關上可能已經坐了好一陣子。 上帝的工作經常不是疾風勁火,不是暄曄熱鬧,而是如同麪團靜靜長大,而且外界看不到其變化。 偉大的教育總是隱藏的,功利式的教育卻是想急於看到成果。 上...

207歡呼於麥田(約4:35下)

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原文原文作發白),可以收割了。 (聖經.和合本, 約翰福音 4:35) 背景 當耶穌經過撒馬利亞,坐在雅各井休息,有一位婦人趁中午時來打水,耶穌與婦人談話結束,婦人急忙往村子裏去告訴大家他遇到了彌賽亞。這時,門徒回來與耶穌會合,耶穌對門徒說了...這句話。 當穗軸發白 上帝賜人作物的結穗為主食,作物在成熟的時候,會顯出一些特徵,讓人類辨識這些特徵,才不會尚未成熟就去採收;尚未成熟的穗子很難脫瞉,過熟的穗子容易掉落在地。 所以,作物採收有個最佳的期間,並在外形上顯示出來,供人準備。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等作物,在穗子即將成熟時,穗軸(rachis)的頂端開始發白,這現象稱為"穗軸發白"(brittle rachis)。穗軸發白距離最佳採收期只剩一至三天。耶穌講莊嫁己經發白,表示必須立刻準備工具下,下田採收。 穗軸發白是近代植物營養學非常有趣的探討題目。 作物在抽穗初期,將長出穗軸,穗軸的上方有軸節(inernode),每一個軸節結一粒小穗。 小麥一根穗軸上約可以結21至24粒的小穗。人類糧食夠不夠吃,決定在每枝穗軸有沒有足的空間,提供小穗附著;抽穗有沒有足夠的強度,支撐20多粒小穗附著的重量;與小穗成熟時,穗軸會不會發白。 上帝是莊稼的主 小麥抽穗後,就將養分輸往穗軸,再藉由軸節進小穗。小麥的生長程序就是像一台準確的計時器,在成熟期間,小穗逐漸長大,一旦小穗成熟,養分輸送任務就完成,穗釉自頂部白化枯萎,穗節也準備與小穗脫離。 收割者這時會到田裡,一手執刀,一手握住整株的麥穗,從穗軸的基部迅速地將麥穗割下。採收後的麥穗經過日曬,就可以放入儲倉收藏。 有趣的是,當小麥有病蟲害,穗軸發白的時間會延後,收割人的人會先收正常的,再收有病蟲害的,或是留給窮人去採收。 若是受到重金屬的污染,就不會穗軸發白的現象,避免人去採收。 當人要信主的時候,突然間喜愛詩歌或心裏軟弱,這都是上帝作的奇妙工作。

要躲避(就地解散)箴4:15

同學,你會逃嗎? 「要躲避,不可經過,要轉身而去」(箴言四:15)       上帝在這經節告訴我們,面對危險,首先要「逃避」。 逃避是我們尚未走進之前,就避開。這字是現在式,表示現在就逃。也是軍隊用詞,「就地解散」。      這是很重要的勸告,因為完美主義的人,經常被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