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與「聖詩之父」以撒.華滋

牛頓與「聖詩之父」—以撒•華滋

1700年2月3日,
牛頓被任命為英國皇家鑄幣局局長,
負責幣制改革。
這包括錢幣含銀成份的釐定,
製造流程的管理,
成品的檢驗標準,
與偽幣的取締。
這是民間人士在國家最高公職的職位,
當時,英國銀幣製造品質很差,
經常重量不同,
而且偽幣約占百分之五十。
偽幣將損壞國際貿易,引起經濟風暴。
導致歐洲各國拒絕與英國滙兌,
英國皇室聘請牛頓以數學、物理專長,負責此事。
牛頓搬到倫敦,方便上班,
他沒想到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
接觸許多非劍橋大學的傑出年輕人,
前來問他問題。
無論是科學問題、數學問題、信仰問題等,
牛頓都樂意與他們討論。
第一批來問他問題的,
是群年輕牧師,其中有一位是
以撒∙華滋(Isaac Watts,1674-1748)。
他寫的詩歌幫助許多的人,被稱為「聖詩之父」。

以撒•華滋生於英國安普頓(Southampton),父親是該鎮教會的牧師。當時清教徒受到迫害,以撒•華滋出生不久,父親被捕,他在母親懷裡,監獄牢門外看到父親。他四歲時,父親又被關。他在監獄裡背聖經給父親聽,是他父親最大的安慰。

用詩表達的高手
他從小記憶力甚佳,對文字的掌握力與表達力甚強,可惜他身體孱弱,經常生病。他6歲時自修希臘文,8歲自修希伯來文,同時寫詩。他後來寫道:「我小時候最愛讀書與寫作。」、「寫作的筆,是我過動頭腦的安憩處。」
當時,教會的詩歌很少,大都是直接用聖經裡的詩篇吟唱。1688年,以撒•華滋有天問父親:「為什麼詩歌如此難唱?」父親本來沒有回他,他一直問,父親看著他說:「孩子,你若認為詩歌難唱,為什麼不自己寫?」以撒•華滋讀聖經後,以讀啟示錄第五章所受的感動,寫出他的第一首詩歌「看啊,榮耀的羔羊」(Behold the Glories of the Lamb)。他配上中古世紀的「歡樂慶歌」(dulci jubilo)來唱。

不得不寫才來寫
這首詩歌很受會眾的歡迎,下一星期,以撒•華滋又寫一詩,配上古調。唱他聖詩的人愈來愈多,有人稱他是「天才詩人」。他愈寫愈得意,對會眾說道:「我的心中有一聖詩的印刷機,我想寫幾首,就可以寫幾首。」
不久,父親的朋友金恩爵士(Sir Edward King)前來,聽詩歌後,他對以撒•華滋說:「年輕人,我讀過你寫的詩,我勸你不要寫下去。除非你感到不得不寫,才是你應該寫的時候。」,以撒•華滋接受。
1690年,他到清教徒學校「紐寧頓格林學院」(Newington Green Academy),學校校長羅以牧師(Rev. Thomas Rowe,1657-1705)以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作品當教材,此外也教學生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地理學、文法、倫理學、邏輯學等,羅以牧師幾乎是百科全書,只要對學生有益的,他都教。1694年,以撒•華滋畢業。

傳道的呼召
1695年,他回到家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一年的時間,他等候、禱告、讀書、寫作,他後來寫道:「當傳道人,是我一生最渴慕的事奉,在每個禱告與宣講裡,我感到耶穌的同在。寫作是我最喜悅、最有負擔的工作,在每個書寫文字時,我感到耶穌在我旁。」
1696年,他前往倫敦斯托克紐寧頓(Stoke Newington)教會,擔任助理牧師。他一上任,就得胃痛,請假休息。他身高152公分,皮膚泛黃,身體瘦弱,額頭很大,有根不對稱長鼻,長相難看。

惟一一次的戀愛
1698年7月17日,他才第一次上台講道。講道幾次,就愛上坐在前排的辛葛(Elizabeth Singer),他愛得難以自拔,向對方求婚。她慎重考慮後拒絕:「我愛你的才華,如同珍珠的寶貴,但是我無法愛裝珍珠的盒子。」以撒•華滋非常難過,這是他一生惟一一次的戀愛,他再也沒有結婚,他寫道:
「我落在深深的黑暗中,
期盼有主慈愛的引領;
我走在深水裡,
禱告與主同行。
我張開眼睛看,
看的僅是我的困窘與困惑。
我只好閉起眼睛,禱告主,
我不明白這遭遇有什麼意義,
只求主將這事轉成
祢的智慧與恩典,在我生命的記號。」

露珠般的淚水
他向教會辭職。斯托克紐寧頓教會的牧師哈特蘭普夫(John Hartopp, 1637-1722),鼓勵以撒•華滋,不要因情感的創傷離開事奉,對他說道:「你的講道出於敬虔,信息來自在主面前長期的默想。這種信息一篇的供應,超過千百篇不敬虔、浮誇的講論。」「最美的事奉有如玫瑰花,花瓣上會有淚水般的露珠。」以撒•華滋才留下。
哈特蘭普夫是個智慧、溫柔的牧者,他招聚倫敦地區一群年輕的清教徒教會傳道人,每星期約他們一起禱告,禱告會中有三個人:伊姆斯(John Emes)、施坦登(Joseph Standen)、普萊斯(Samuel Price)成為以撒•華滋一生的好友與事奉的同工。

傳道人的禱告會
伊姆斯有嚴重的氣喘,他第一次講道,大部份的時間在氣喘,剩餘的時間在咳嗽,會眾同情的看著他,更加重他的自憐。他離開講台時,幾乎是跌下來。他後來成立一所學校,成為英國最大的清教徒孩子學校,他一生被稱為「只講過一場道的傳道人」。
施坦登是個音樂家,擅長彈奏管風琴,以撒•華滋後來寫的歌詞,許多都是他配的曲子,他寫道:「我讀了以撒•華滋寫的詩詞,我知道這是出於敬虔的禱告,與對主耶穌感恩敬拜寫的作品。我決心為他的作品配樂。啊〜我在這事奉中,彷彿聽到天使在謳歌。」
普萊斯的口才一流,思想銳利,反應很快,但是他寫道:「聰明的人會辯論,若不是為上帝,這一切都沒意義。」

互相配搭的事奉
後來,來參加的輕傳道人愈來愈多,豪以(John Howe)、斯伯代里尼(John Spademan)、羅斯威爾(Samuel Posewell)、史密斯(Jeremiah Smith)、埃德溫(Humphrey Edwin)等。他們以「一心一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上帝。」(羅馬書十五:6-7),為一起聚集的緣由,成為一個事奉小組,在各事奉的教會中輪流分享。互相配搭。
1699年2月,「馬可街獨立教會」(Mark Lane Independent Chapel)的老牧師安息,以撒•華滋前往擔任主任牧師。
1699年11月30日,牛頓獲選為「皇家學會」主席,每星期前往皇家學會。

與牛頓的問答
弟兄們當中的伊姆斯,常去皇家學會聽演講,不久認識牛頓,請他前來,當他們的老師,可以向牛頓請教問題。以撒•華滋在其中,負責記錄。他留下許多年輕傳道人聚會時問答的內容。他用第一人稱寫道:「我問牛頓:『上帝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創世記一:28),結果有人住在歐洲,有人住在亞洲,有人住在非洲等。上帝將大陸分開,是不是預防人會彼此戰爭?』牛頓答:『人在不同地區居住,是可以減少人類互相的戰爭。大陸分開的時間,是在人類的犯罪之先。可見上帝預知人會犯罪。』」
以撒•華滋寫道:「我問:『大自然的氣候不同,人會感覺四季變化,這些現象上帝有什麼樣的旨意?』牛頓回答:『生物的多種,有的在天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顯示地球環境的多樣,是有上帝的旨意。氣候的變化,生物仍然可以找到棲息、繁殖的地方,顯示上帝創造的奇妙。』」

光學與昆蟲
「我又問:『為什麼上帝讓人四處分佈,有人住在山上,有人住在山下,有人住在海濱,有人住在沙漠,這代表什麼?』牛頓答:『代表人無論住哪裡,上帝都讓人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有足夠的東西可以用。』」
以撒•華滋又寫道:「我又問:『光學的研究,如何認識上帝的榮耀?』牛頓答:『綠色是給人眼睛最舒服的顏色,上帝所造的大地,充滿森林的綠色。』我又問:『除了人類,有哪一類的生物最能彰顯上帝的智慧?』牛頓回答:『昆蟲,生命存在的鎖鏈(Chaim-of-Beings),最關鍵的一環是昆蟲,上帝是藉著昆蟲保守人類,也藉著昆蟲保守了森林。』」

生命的由來
以撒•華滋有次又問:「大洪水的意義是什麼?牛頓說:『是毀滅,又是救贖。』」有次,以撒•華滋問一個「自己想很久的問題」:「人如果沒有信耶穌會怎麼樣?牛頓答:『自大與獨裁。』又問:『生命是怎麼來的?』牛頓沒有立刻回答,只反問:『人不瞭解生命,問答生命的由來,是沒意義。』」
以撒•華滋用詩表達,他與牛頓的討論:
「宇宙的空間,有什麼意義?那是屬上帝;
大自然的存在,有什麼意義?那是上帝的智慧;
時間的久遠,有什麼意義?那是上帝的不改變;
使無變有,有什麼意義?那是上帝的祝福。」

「什麼是真正的權威?
是給人有判斷的空間,
給人可瞭解的,供人可確定的,
而非將人關入洞穴,不給亮光,
而非讓人在權威前懦弱,
蒼白心靈。
也非讓人像機械重覆操作,
叫做順服。
但是,如果有人宣稱真理有許多面,
沒有絕對的權威,
他是背著棍子,在懲罰自己。」

聰明與謙卑
牛頓住在倫敦二十七年,主要是在聖•瑪麗教會(St. Mary Church)聚會,這是聖公會的教會,他大部份的時間,是參加「互相接待的弟兄們」的教會,有些是長老會,有些是公理會,有些是獨立教會。
以撒•華滋寫道:「牛頓是我最好的老師,他讓我更深認識宇宙,與上帝的創造,他教導我『思想不能以毫無限制,稱為自由。思想必須依據法則,以真理為起點。』過去我認為聰明的人,是愛批評的人;牛頓給我看到真正聰明的人是仁慈、謙卑與耐心。」

大魚肚子裡的詩人
以撒•華滋經常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他寫道:「我心中常有苦毒滋生,與其他人比起來,我沒有妻子,沒有家庭,沒有健康,沒有聲望,在沮喪中,我只求主與我同在。」有一天,他寫道:「約拿在大魚的肚子裡做什麼?寫詩歌。我不應該有太多的時間自憐,上帝將我的難過,當成作詩的泉源。」
他在1707年,出版他的「詩歌」(Hymns),其中包括「我每靜念那十字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愛主的人都來」(Come we that love the Lord)、「唉,救主真曾流血」(Alas!and Did My Savior Bleed?)、「求聖靈降臨」(Come, Holy Spirit, Heavenly Dove)、「這處真正何等佳美」(How Sweet and Awful is the Place)、「同往錫安」(We're marching to Zion)等。

詩歌創造來自聖經的感動
1708年,這本「詩歌」又再版,以撒•華滋又加入「主是我們的千古保障」(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等詩,當時許多詩是由他的摯友___(Joseph Addison, 1672-1719)配成歌譜。以撒•華滋的詩,都來自讀經的感動,詩的分節是來自他讀聖經的分節,他寫道:「為主傳道是我一生最喜悅的事奉。在我每個禱告、每次的寫作、每篇的講道,只在乎主的名被高舉。」他的詩受到許多人的吟唱,他寫道:「求主勿讓這些短暫的榮耀,變成我的驕傲。求主不要讓我太有名,我若重視名氣,就會成為名氣的僕人。」

前往鄉村
1716年,他病了四個月,阿伯尼爵士(Sir Thomas Abney, 1640-1722),請以撒•華滋到他在___郡(Hertfordshire)的¬¬___(Theobald)鄉村別墅休養。以撒•華滋在1716年11月25日前往,本想在那裡住一星期,沒想到他的會眾,請他在那裡住下來,他需要「乾淨的空氣」。1717年9月,以撒•華滋向教會提出辭呈,弟兄姊妹不讓他辭,改聘他為「通訊傳道人」,請他每星期寫講道稿回來,有人代他朗讀,當主日講道。」他過意不去,哪有這種傳道人?他後來寫道:「每次,我來到主面前禱告,我不明白主為什麼沒有醫治我,讓我回到弟兄姊妹中,我愈禱告愈體會禱告是到主面前,而不是自己的明白。」

不知自己多有名的人
1719年,以撒•華滋又出版詩歌,包括「普世歡騰」(Joy to the World)、「這是耶和華所訂的日子」(This Is the Day the Lord Hath Made)、「我的靈稱頌主」(Bless O My Soul The Living God)、「我的牧者供給我需要」(My Shepherd Will Supply My Need)、耶穌是全世界於我(Jesus is All the World to Me)、「主治萬方」(Jesus Shall Reign Where'er the Sun)等,他的詩歌許多人唱,以撒•華滋一直住在鄉下,不知道自己變得很有名。

培養年輕傳道人的學校
他將自己所住的房子,稱為「禱告屋」,他寫道:「我在世界擁有最好的財產—是可以奉主的名禱告。」1720年,他將「詩歌」印刷獲得的版稅,成立一所教育孩子的學校。他寫道:「許多人喜愛無神論,以為流行的理論就是聰明,並將無神論的思維放入學校教育,使學生禁錮在愚昧的金字塔內,用鍊子禁鎖他們活潑的思維。」又寫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講與教,而是與他們一起生活。」
英國教育當局一直刁難他,牛頓親自前往講授「天體星球與其運動的假設」(Hypotheses of the Heavenly Bodies and Their Motion),並為他申請「愛丁堡大學神學榮譽博士」。1722年,以撒•華滋取得榮譽博士。1723年,學校才正式通過成立。

鼓勵讀書
1724年,以撒•華滋出版「邏輯」(Logic)一書,以後百年,這本書成為歐美最廣用的邏輯學課本。他鼓勵學生:「尋找真理的人,愛讀書。」,「如果是一本好書,要一讀再讀。」
「如何寫好書?
需要多字表達,他濃縮;
爭執的論點,他不清楚就寫『我不懂』;
眾人皆知,他幾字帶過;
眾人不明之處,他仔細說明;
混沌不清的地方,他有條理。」

1739年,以撒•華滋重病,他生活在安靜的鄉間,仍繼續寫作。1741年,他著「心意的更新」(Improvement of the Mind),他寫道:
「學術太濃的道,是讓人枯乾;
真理偏差的道,是給人迷惑;
沒有經歷的道,是述說空幻;
高舉自我的道,是自誇;
挑動情緒的道,是太重視感覺;
喜愛奧祕的道,是條理缺乏;
太過自信的道,是我在那裡,
聖靈的作工就在那裡。
講上帝的道,是一生的學習,
真正的牧養人,是一生的功課。」

真實復興的關鍵
他安息前勸勉學生:「我用詩表達聖經真理,將感動唱出來。我不在乎世界上的任何問題,只在乎立志跟隨主的人有多少。」
「對於基督的僕人,如果把每件事都用來榮耀耶穌,你將發現沒有一件事是沒有意義的。」

參考資料:
1. Watts, I., 1813. The Works of Rev. Isaac Watts. Vol.8. Printed by Edward Baines. British.
2. Milner, T., 1834. The Life, Times and Correspondence of the Rev. Isaac Watts, D.D. Simpkin and Marshall. British.
3. Viner, J., 1966. The Role of Providence in the Social Order: An Essay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U.S.A.
4. Fawcett, J., 1816. A Brief Supplement to the Psalms and Hymns of Isaac Watts. British.
5. Palmer, F., 1919. Isaac Watts. The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Vol.12. No.4.PP.371-403.
6. Cundiff, R.E., 1945. Isaac Watts say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22. No.5. pp.300-304+306.
7. Macomber, H.P., 1955. Glimpses of the human side of Sir. Isaac Newton The Scientific Monthly. Vol.80. No.5. pp. 304-30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13鹽在田裏(路14:34-35)

聖經與植物 目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