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9的文章

跳蚤

為什麼跳蚤要讚美主? 古老的年代, 上帝呼召一隻跳蚤,去完成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首先,牠必須進到一座王宮, 不被人發現; 穿越許多的守衛, 不得停留; 跳到國王的座椅上,不得看錯; 必須奮力一跳, 不得跳到空中,就跌下來。 必須等待,直到有個屁股坐下來。 然後,咬一口,就離開, 不管那人的褲子有多厚。 跳蚤自認卑微, 蜘蛛、毒蛾、毒蠍、毒蛇、胡蜂、火蟻、埃及斑蚊等, 也可以完成這任務。上帝為什麼不找牠們? 何況跳蚤咬一口,頂多腫個疱。 不過,牠還是順服了。 跳蚤操練跳躍,冷靜以對,認識權勢, 等待時機,憑信等待,勇敢一咬。 結果,這隻無名的跳蚤,改變了歷史, 那一口,成為一個驕傲領袖 無法醫治的痛。 今天,我們在這裡, 紀念這隻跳蚤, 讓以後的跳蚤,可以效法牠的腳踪。 如今,上帝還是可能藉著跳蚤,行大事。

當人的出路,不是神的道路,怎麼辦?

當人的出路,不是上帝的道路,怎麼辦? 「於是兵丁砍斷小船的繩子,由他飄去。」(使徒行傳二十七:32) 當水手準備駕小船,逃出上帝命定的旨意。這次,船上的士兵聽保羅的話,砍斷繫小船的繩子,任它飄去。 當上帝說大船撞在島上,小船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即使有人聰明地認為這是自保最後的機會,砍斷吧!。當人沒有最後的機會,才是經歷主拯救的開始。 是用砍斷的方式,不是兵丁與水手討論一下、溝通一下、通融一下、湊合一下、妥協一下,再處理。 同學,砍斷不是很強暴的方式嗎?難道不能文明點?難道不能人道一點嗎?耶穌說:「天國是強暴進入的,強暴的人就奪取了。」(馬太福音十一:12)。當人出路,不是上帝的道路,怎麼辦?願主讓我認識,強暴進天國的意思。

商議

民主的商議,能否取代上帝的旨意? 「但見一個海灣,有岸可登,就商議能把船攏進去不能。」(使徒行傳二十七:39) 人的商議,是不是能夠替代上帝的旨意?上帝預先藉著保羅,告訴眾人:「必要撞在一個島上」。眾人看見海灣,就想如何把船開進去,而非撞上去。 為什麼要撞上去,這將冒著生命的危險?。為什麼要失去這艘大船?為什麼還要繼續在海上漂泊?大家通力合作趕快上岸,不是更好嗎。 我相信眾人的商議,不能取代上帝的旨意,即使是國際組織的協定,也不能違背主預定。 當眾人在商議時,保羅不在其內。他清楚決定事情的成就,不在眾人的商議,而在安靜的仰望主帶領。 同學,我的工作時,有許多會議,除非必要,我很少參加。這會影響我在世界的升遷,與交際的拓廣,但我相信上帝旨意的成就,不在一堆眾人的商議。

狐狸

狐狸有洞,我們卻是天路客     「狐狸有洞…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八:20)        從巴基斯坦、約旦、到以色列,炎熱、乾旱、多岩石裸露的山區,有種狐狸(Vulpes cana),是世界上體積最小的狐狸這種狐狸。 牠們的體重很少超過1公斤,以山區水果為主食,也吃田鼠、蝗蟲、甲蟲、螞蟻與白蟻等,屬於夜行性動物。牠們以樹洞、岩石穴為棲息。白天,在洞裡棲息 牠們的洞的約1.2公尺,不同的方位都有洞,形成地下複雜的通道。野狼、山獅追捕牠們時,牠們由洞口進出,由另一個側洞離輪。     狐狸能夠在山區活動,常能追捕跳躍的蝗蟲,爬上農夫保護葡萄的石牆,是牠的身長約42公分,尾巴約有30公分長,尾巴的毛多,可以保持身體在運動跳躍時的平衡。     夜間,牠們出洞尋找食物,牠們是陸地上為了尋找食物,移動最遠的動物之一,有時一日跑了100公里遠,祗為找一些食物。有時牠們也叼一些食物回到洞裡儲存,以備冬天食用,或是在3-4月期間,生產時供給小狐狸食物。 洞穴對狐狸的生存有幫助,卻也衍伸一些危險,狐狸有很強的地域性,經常在洞穴的附近以尿屎為領地記號,警告其他狐狸不要進入。 保衛自己的領域與洞穴,也成為天敵知道狐狸在此活動,增加被獵殺的機會。長距離的覓食,又要回到自己的洞穴才得安歇,是體能的耗費,也是生存的另一個危機。     當耶穌用手一摸病人,病人就得療癒,一句話就將附著在人身上的邪靈趕走,這是何等人的奇妙大能,不止立刻可以吸引人跟隨,擁護祂。連當時的一個文士(高級知識份子)都受吸引,都來對祂說:「夫子,你無論往那裡去 ,我要跟從你。」。     耶穌卻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窗,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祂用神蹟幫助被邪靈所附的人,用大能醫治人,不是要用這些來吸引人。祂要人跟隨是因著祂,而非因著祂的神蹟與能力。 若在乎地上能有個安竭之洞,或是想在高處有個平穩之巢,都會失望,因為祂是走向十字架。     今天,有許多領袖要人跟隨他,承諾給人有自己的洞穴,有自己的窩,但是他們不會像耶穌「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     我不知道,那個文士作了什麼決定,跟隨耶穌將發現,耶穌同在,是最好...

神的永能和神性

現代的學生,如何不被教育制度犧牲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馬書一:20) 在野外教導學生,是以天空為教室的屋頂,大地為教室的地板,大自然之物為教材,這種教學的藝術,在近代已經逐漸消失。 大自然的存在,是為了見證造物主,大自然的意義,不是為了給人使用,而是為了上帝。大自然的存在,是見證主的榮耀。是可以作為教導的題材,讓人認識主。 但是近百年來教育的方式,是離開大自然的接觸;大自然的知識也被解離成科學的各種學科,而且愈解離愈破碎,大家都在教破碎,科學變成「sciences」,而非「science」。 教育的痛苦,是在學習破碎。即使學的只有破碎,我也不想被教育犧牲,我期待認識主,祂是創造一切,保守一切的上帝。 我們不是要五餅二魚的碎片,而是要擘開五餅二魚的主。我們不是以碎片為滿足,而是主是我的滿足。 同學,學生,如何不被教育制度犧牲? 認定主,讓主成為我們的老師。

地球

為地球,豈能不感謝上帝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創世記一:2) 面對浩瀚的宇宙, 無窮的時空, 科學的瞭解,非常有限, 雖然有限,仍然值得尊重。 這是對創造奧祕,一點點的回應。 地球要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有五個必需的條件: 1. 地球,是個實體的存在。人類不能活在飄渺的太空裡,或是真空的星際間。存活,必需實在,不「空虛」。 2. 地球,有穩定的環境。人類不能活在溫度變化太大,風速變化太強,壓力變化太劇的環境。存活要穩定,不能「混沌」失序。 3. 地球,要有持續能量供應。人類要活在有陽光供應,才有乾淨的空氣、有足夠的水份,與有食物持續供應。存活要陽光,必須不「黑暗」。 4. 地球,要有次序。人類不能活在沒次序裡,只能活在有早上、晚上,有春夏秋冬。存活,不能「淵面」不分。 5. 地球,要有水。人類不能活在沒有水的地方,生命的代謝、營養、生長、繁殖等,必須有水參與。存活,必須要有水。 地球實體的存在,穩定的環境,持續能量的供應,次序的排列,水的効力,是上帝預先為人佈置的舞台。迄今,仍給人幫助,是上帝給人白白的恩惠。 同學,為地球,我們豈能不感謝上帝。

認識上帝給臺灣的生命力 我,長期沈緬在水的工程, 成了愛水的人。 無論是天上的雨水、地面的河水、 山上的溪水、山下的泉水、 積蓄的湖水、取來的灌溉水、 排走的排出水、下游的感潮水、 土壤間的毛管水、礦石內的結晶水、 地面下的地下水、輸水的管路水、 淨化的自來水、骯髒的污染水、 水庫蓄水、 給野生動植物棲息的溼地之水、 魚塭用的養殖水、 工業用的冷卻水、 裝瓶的礦泉水、 泡澡的溫泉水、 煮麵的湯水, 甚至情人的淚水,通通關心。 喜愛水,人生將如海洋般廣闊, 對配偶也會柔情似水。 我的妻子,看我這麼喜歡水, 就稱我為Water Chang, 中文譯為「張阿水」。     我是「水的工程師」,從事水這一行,不會成為富翁,但是可以使許多人富足,屬於「眾人的工程師」(civil engineer)的一種。civil是眾人、和平與文化的意思,早期譯為「土木」,唸過civil engineering的人都知道,「土」唸的不多,「木」幾乎遇不到。雖然譯名不當,我們並未被侷限在土木框架內,仍將眾人福祉放心頭。 水利豐富的多樣性     這世界到處都有水,學水的人實在不孤單,到處都會遇到自己的「老相好」,連心情沮喪時,水也可以帶來安慰。1980年我到美國唸書,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冷,我是個窮學生,與兩個美國人Tom、Bruce共擠一間斗室。同住才發現,Tom是個「北愛爾蘭共和軍」的擁護者,一到晚上就帶著耳機聽革命進行曲「fight, fight, we want to fight」。Bruce會夢遊,每當窗外有火車通過,我們的床會震動,夜半他會跳起來,走到窗口看一下火車,轉身又回去睡,隔天什麼都不記得。夜裡,蓋再多棉被也不暖,只好忍痛打開一台小小的暖氣爐,我們三人就擠在暖氣爐的氣孔外,烘烤已快凍僵的身體。     不過只為了多讀一點書,需要這麼辛苦嗎?有一天,一早就被冷醒,我騎車到城外的田野,向上帝哭訴:「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冷風颳在田野上,帶著一陣陣白色的濃霧,遠處什麼也看不清,近處只看到結凍成霜的冰露,沾滿在小草的表面與周緣。我向上帝說:「我像空中的一粒水珠,被風吹來這裡,冷了就凝結在地或在草地上,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上帝回答:「太陽出來時,水珠就會被蒸發,回到天空,我仍在這裡看顧。」不久,我結了婚,情況完全改觀,上帝總是對。...

誰為雨水分道路(伯38:25)

誰為雨水分道路? 「誰為雨水分道?」(約伯記三十八:25)     自然界有許多事情,從小角度來看,看不出其特別處,從大角度來看,就很有意思。例如地球大氣層與地面之間的水文循環──蒸發與降雨,就存在非常巧妙的關係,這關係在局部地區看不大出來。但以地球為尺度就可以發現,每年自海洋蒸發的水量約為420兆噸,自陸地上蒸發的水量約為70兆噸,蒸發的水量在空中凝結成雨,每年約有380兆噸的雨水落回海洋,110兆噸的雨水落到陸地。 誰為雨水分道路   陸地與海洋之間,下雨不照蒸發的比例,是個恩典,是奇妙的設計。大地上的人與生物,每年總會白白多得40兆噸的水,40兆噸的水有多少呢?至少可以填滿全世界所有的河川30次以上。 雨量不照蒸發量的比例,是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溫度的差異、氣壓的變化、洋流的運動、土地的狀況、風的影響等,由於影響下雨的因素這麼多,所以氣象報告能夠預測下雨的機率,但是不太能預測下雨的雨量。這些因素以颱風的影響最大。颱風自海上經過,給陸地帶來巨大的雨量。這些雨量雖然給海邊的人帶來淹水的風險,但對於大部分住在內陸的人,那是最重要的水源。 雨中的彩虹   對於颱風來襲要小心提防,但是不要抱怨太多,颱風帶來許多的好處。蒸發是個吸熱的作用,例如人的汗水一蒸發就感到涼快。反之,水蒸氣凝結成雨滴,是個放熱的作用,因此,下雨會使空氣中的溫度昇高,雨下的愈多時,空氣就累存著讓雨不繼續下的高溫,當溫度增加到某一個臨界點,水蒸氣就不再凝成雨水,雨水便不會落下來。     在這臨界點時,當空氣中滿佈的小水滴,經由陽光的折射,在地面上的人,就會看到「彩虹」。彩虹的出現,是在告訴人雨下到此為止。彩虹帶著陽光折射後的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組成,非常的悅人眼目。彩虹的形狀像是拱形,人類一直以彩虹的拱形來模仿,想將大自然美麗的元素落入人為的建造,這種人就稱為建築師「architecture」, archi是拱形,tecture是技術,意即建造拱形的技術者。 下雨時,如果上下層空氣因著不同溫度的變化,產生氣團上下的運動,氣團中水滴的激烈摩擦生電,就產生雷電。以前的農夫,在雨中打春雷,會很高興,那一年的收成會較豐收。原因是,雷電的高溫,能夠讓空中部分的氮氣(N2)與氧氣(O2)結合,成為硝酸(NO3-)。硝酸容易溶在雨水中,下到大地,等於給作物免費的施肥...

主啊,讓我成為會叫的狗 「都是啞吧狗、不能叫喚。(以賽亞書五十六:10) 狗是最機警的動物之一,有靈敏的聽覺與嗅覺,知道外入入侵,就發聲警告。在古老的世代,人類就養狗作為牧羊犬,或是看門的警衛。什麼樣的狗會是啞吧狗,失去牧羊、警衛的功能呢? 1. 懶狗。羊睡,狗也睡;羊醒,狗還在睡。 2. 寵物狗。任何人給食物都吃,給人當作寵物,沒有危機感。人人愛我,我愛人人。 3. 錯失判斷的狗。無法分辨危機,以致不會叫。  4. 表達不確的狗。能夠分辨危機,卻不會叫,只會閉嘴低鳴,甚至咧著嘴笑。 5. 自卑狗。能夠分辨危機,也會叫,卻想自己叫錯了怎麼辦,叫得不優美怎麼辦,叫的沒人理怎麼辦。 6. 隨夥裝假狗。別的狗不叫,我為什麼要先叫,等大家都叫,我才叫。 7. 副業狗。當狗的目的在吃喝玩睡,輕忽主要的職責。 8. 開明狗。以為叫喚是低等行為的表現,應該用比較文明的方式,如與獸對談,與狼共舞。 9. 苟且狗。自認沈默代表抗議,以為不表支持就是反對。 10. 灰心喪氣狗。以為叫也沒有用,主人都不管,叫還不是白費力氣。 同學,願我們會叫,非成為啞吧狗。

釆釆蠅

當介紹世界上最可怕的蒼蠅飛來時… 「使埃及江河源頭的蒼蠅和亞述地的蜂子飛來」(以賽亞書七:18)     這是非常有趣的聖經節,在十九世紀以前,沒有外人進入埃及尼羅河的源頭,沒有人知道那裡有什麼蒼蠅,更沒有人知道那些蒼蠅有什麼威力。但是先知以賽亞在默示中,卻宣告上帝給的懲治,是讓尼羅河源頭的蒼蠅飛來。     尼羅河的源頭在中非洲的烏干達(Uganda),是世界上最多昆蟲的地方,至少有100,000種。其中有許多昆蟲會將致命疾病傳給人,尤其是采采蠅(Tsetse fly)。 采采蠅是大型的蒼蠅,種類有十多種,有的在茂密樹林活動,有的在簇生灌木棲息,有的祇在水邊附近活動。不同種的采采蠅,所選的棲息環境不同,但是皆會叮吸哺乳性動物──牛、馬、人等的血液,並將血中的錐蟲(Trypanosoma brucei)傳入對方,使之昏迷致死,故稱為「昏睡症」(sleeping sickness),是種可怕的血液性傳染疾病。     長期以來,中非洲的人口不多,最主要的原因來自采采蠅,導致每年超過百萬人的死亡。即使近代不斷撲殺采采蠅,每年至少4萬人死於此疾。80%以上的中非洲人被采采蠅叮過,只有強壯的人,才能以身體的免疫力來抵抗。     采采蠅大都生長在19-28oC的潮濕地區,要避免采采蠅攻擊,必須住在較低溫的高原,或較高溫、多日曬的空曠區。采采蠅在中非洲非常猖獗,但是飛不出北方的撒哈拉(Sahara)大沙漠,與南方的卡拉哈里(Kalahari)大沙漠,沙漠的乾燥是抑制采采蠅擴散最大的屏障。沙漠使北非與南非的環境,比較適合給多人居住。但是在近代「氣候變遷」的警訊中,采采蠅是否隨著降雨量的改變而向外遷移,一直是聯合國衛生組織所注意的。     先知以賽亞應該沒有到中非洲,怎麼會講出尼羅河的源頭有蒼蠅會危害人?這是先知的事奉,超過眼目的所見,超越理性的認知,超乎經驗的體會,全在上帝默示的導引。當先知相信祂的信實,祂就賜支持傳講的信心。即使先知未見,上帝仍能夠開啟先知的心靈,確信所傳講的,未來必定應驗。因為從始至終,無論能見或未見,上帝是主。     上帝的話語安定在天,祂的旨意行遍各地。天地的存在,是祂話語的表徵,為祂的言語所造。在世人不肯聽從,不信的世代,以賽亞一開...

豺狼

上帝為什麼要創造豺狼呢?  「曠野的走獸要和豺狼相遇」(以賽亞書三十四:14)      曠野的走獸要和豺狼相遇(The wild beasts of the desert shall also meet with the wild beasts of the island),這是我在以賽亞書裡,最喜歡的經節之一,不只讀來心中感觸多,也體會合和本聖經譯者的細心,佩服譯者對沙漠生物的了解。 在英文King James版的聖經,曠野的「走獸」與「豺狼」,都是wild beasts,很容易譯成「野獸與野獸相遇」。其實在原文裡,前面的wild beasts是沙漠地的居住者,一般野獸的通稱;後面的wild beasts,是指哭號的野獸,譯成「豺狼」非常貼切。豺狼的叫聲像哭、像嚎、像笑、像嘆息…等夾雜音,是普世叫聲最難聽的動物,也是最不為人喜歡的動物。牠們除了吃羊、牛、兔子以外,也吃剛葬者的死屍,經常跟在送葬隊伍之後,夜裡去刨墳墓。有些重病患者,在彌留之際,豺狼能聞到味道,也在外哭嚎。不是同悲,而在將有食物的信號傳出。     上帝為什麼要創造這種令人討厭的物種呢?其實豺狼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行為,例如豺狼是勇敢的生物,一隻豺狼就可以面對獅子,一群豺狼就可以圍攻獅子。豺狼是謹慎的動物,牠們太多慮、多疑,只要在牠面前不向後退,牠就不向前;向牠進一步,牠就退一步;多進幾步,牠就逃走。豺狼機警、謹慎、又愛悲嚎,成為其他野生動物的警戒者。當成群的豺狼迅速撤退時,許多的野生動物也會逃,連獅子也會竄逃,表示火災,或是獵人來了。     因此,北美洲的印地安人,或是非洲的原住民,訓練勇士的方法之一,就是追豺狼。敢追,表示日後面對敵人也不會後退。能追,代表豺狼怎麼躲,根據獸踪都可以找到。追得上,就會引起豺狼成群恐慌,許多在草叢、灌木中的野生動物,就會竄出,便於勇士去獵捕。     中東地區的哺乳動物約有116種,以豺狼(Canis lupaster)最會叫,代表牠們有非常高的語言能力,才能發各種聲音。有些人像豺狼喜歡叫,功課讀不完,考試考不好,肚子不舒服,工作不順利等都要叫。沒有女朋友時叫,有女朋友時也叫,快結婚了更叫…我實在佩服上帝,怎麼聽這種人的禱告,簡直像豺狼,無時無刻不悲嚎。   ...

波特與小兔彼得的故事

波特與小兔彼得的故事   她喜歡觀察大自然,可是當時生物學界並不接受女性的參與,但這無阻於她對小動物的喜愛。她用童詩與繪畫,將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傾入兒童文學,結果產生了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兒童著作之一「小兔彼得的故事」。    享受財富與忍受孤獨   1866年7月28日,波特(Helen Beatrix Potter)生於英國倫敦的「波頓花園」(Bolton Gardens),那是有錢人家居住的地方。她的祖先在工業革命時期,以紡織賺進許多的財富。她的父親雖然畢業於法律系,但是從來沒有執過業,與妻子四處打獵、攝影、旅遊。   波特從小就沒有同年齡的朋友,一般人家的小孩進不了波頓花園,而波頓花園裡的孩子們,終日都被女傭、家庭教師圈圍著,彼此難以交往。波特一生從來沒有上過學校,每一門學科都有家庭教師教導。在外人看來,這是炫人財富築起的城堡,城堡內的小孩卻像囚犯般的孤獨與無聊。 跟一隻斑馬去散步   孤獨有時是培養想像力的溫床。波特從小就在日記上寫她的媬姆麥金吉(McKenzie):「她經常穿著黑白相間的長襪,當她帶我去散步時,我常覺得像跟斑馬走在一起」。她寫家中的老鐘:「夜裡滴滴答答地響著,好似老人的心跳,緩慢而有節奏。」她認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一個木頭玩偶與一隻布偶豬,她常常編故事給它們聽,抱著它們在草地上跳舞。   她編的故事裡有巨大的城堡,她寫道:「巨大的城堡是給可憐的人住的,幸福的人則像一匹馬,自由地在草場上奔馳。可以聽到風的聲音,可以看到太陽自地平線上升起。」她常跟玩偶講話,但是在成年人面前,她是個安靜而害羞的女孩。 最美的禮物留在野地裡   為她童年帶來第一道快樂的陽光,是自然老師哈蒙德(Hammond)小姐,教她如何輕鬆地在野外認識小花、小草,並且用水彩與鉛筆將所看到的畫下來。她寫到:「每一次到大自然中,都把自己當成花草的探訪者」。大自然的生物,成為孤單女孩的好朋友。她寫道:「當我認識一種植物,或遇到樹林中的一隻松鼠,發現自然之美的一瞬,總在我記憶中畫下深刻的一痕。原來,大自然最美麗的部份,仍然留在野地裡。我盼望將來能住在鄉下,就像在天堂門外搭帳棚」。   波特的父母認為她在自然課上花太多的時間,在她十歲時,辭退了這位影響波特一生的好老師。但是喜愛自然的種子已經在孩子的心中萌芽,波特繼續收集植物、昆蟲,甚至學習動植物標本的製作法。她寫道:「我的家像一座陰森森的城...

火雞對老鷹

火雞教我的一門課 我曾經看過野火雞教導小火雞,逃避老鷹攻擊的方法,給我很大的幫助,有一天,我在加州北方的Beriyasa湖邊,觀賞湖邊有大片的草原。 草原上有一些野火雞,忽然野火雞大叫,原來有隻老鷹低空飛來,草叢堆立起騷動,原來不少小火雞在那裡覓食,野火雞奔跑,小火雞間集合列隊成為一直線,在後緊跟著跑。這時老鷹急速而來,我正想用腳奔跑的速度,怎能短過飛翔攻擊速度呢?     野火雞竟然帶隊跑向附近一個農家,這是奇怪的方向,難道牠們要找人類幫忙嗎?忽然野火雞佇立了,就站在一塊直立的牆角下,所有的小火雞也跟著在牆角下站一排,而且轉身向緊在後追的老鷹,像是一副準備要被槍斃的犯人。老鷹快速地迎面而來,攻向這群已無退路的獵物。 忽然,老鷹快速振翅,轉向飛走,放棄獵物,因為牠再往前,就會撞牆。

陪伴父親最後的日子

陪伴父親最後的日子     臺灣的民間流行一種說法,照顧阿茲海默症的人,由於不堪壓力的增加,精神的負荷,體力的付出,經常照顧者比病人先倒下,這種悲劇性的斷言,使照顧者一直籠罩在一股恐懼的氛圍。與父親經過此症,九個月來才漸體會,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說法,陪伴的日子仍有許多的體會與學習。 原來,生命是那麼俱有可塑力、重新學習與更新。這使我想到聖經所記:「耶和華(上帝)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以賽亞書五十八.11) 漸忘的節奏     原來「老」不是一種懲罰,而是生命自然的程序,老人的病症也不是一種悲劇,而是身體逐漸退化的徵狀。父親的徵狀,在斷層掃描下呈現的是「血管性的失憶」,隨著腦部血管的暢通與否,成為記憶與遺忘的起伏節奏,但是我們的情緒必須跳開這個節奏,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     7月底送父親到臺北石牌的老人看顧中心,我們希望專業的照顧可以舒緩每日換藥擔心摔跤(他已在家摔跤四、五次)、夜裡走失、身體清洗,清除糞尿等壓力。原本期待看護中心老人間的互動,能夠補足他長期在家與他人的疏離。 滾球的運動 我幾乎每天都去看護中心看一次,有次還在活動廳陪他與十多位失智老人,在一個社工師的帶領下,玩保齡球(橡皮製)滾倒塑膠瓶的遊戲,父親被選為班長。他滾第一次瓶子沒有倒,堅持要滾多次直到瓶子全倒,這也感染了其他老人,大家都要如此。 那一天,志工剛好沒有來,我臨時擔任撿瓶子與球的任務,撿了約二個小時。開始時,每一個老人冷漠的看著我,沒有招呼,沒有微笑,沒有多餘的眼神留給別人,大都直視前方。二小時後,大家有話、有笑、有鼓掌的…場面熱烈。我汗流滿面,彎的腰酸,卻發現我有陪老人玩保齡球的恩賜。 愛的無聲節奏 五天後,父親吵的要回家,就自己搭計程車回家了。這裡的凝聚力顯然沒有超過他離去的意志力,由於吵聲大,又用柺杖敲,看護中心只好讓他。父親逃離看顧中心,並沒有登上報紙,也沒有電視台現場SNG報導,但是看護中心、家裡、辦公室的電話卻不斷聯絡,後來父親抵達家門。 夜裡,我回家看他,他靜靜的坐在客廳的書桌前,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我們也未提掛心的事。 就我們而言,父親知道地址,能讓計程車司機開車回家,證明他對於地理空間還有記憶的功能。就父親而言,任何問題只留下一個簡單的想法,要回家就是要回家,沒有什麼好...